首页 快讯 > 正文

海参进入消费旺季 行情看涨产业发展亟待科学规范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随着天气渐凉,各类滋补品也逐渐进入消费旺季。12月22日,沈阳南二的中国小食品城里人来人往,一楼的海参产品柜台,不时有顾客来选购产品。

“现在已进入消费旺季,销量较前一段时间明显要好一些。”一位销售商告诉记者,今年上游价格有一定的上涨,特别是大规格的海参涨幅明显。

辽刺参产量仍未完全恢复

辽刺参(海参的一种)的核心产地辽宁省大连市,2018年曾因高温受灾,圈养海参遭受较大损失,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大连的辽刺参产量仍未完全恢复。

“目前只恢复到灾前水平的65%左右。大连地区海参正常需要3年半的生长周期,至少也需要3年,目前还未完全走出灾情的影响。”大连瓦房店市海参养殖协会会长王明利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瓦房店海参养殖亩数变少了,自2018年受灾后,有约1/4的养殖海域没有恢复生产。

除了养殖面积和海参自然生产周期方面的因素,手捡苗近年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影响海参成参(指大连地区养殖周期三年以上的海参)产量的一方面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手捡苗指的是养殖周期相对较短的海参,一般只在秋季进行采捕,采捕上来后作为大的海参苗销往福建等地,在南方海域再养殖育肥约半年多时间后,就可以在第二年春天的四五月份上市销售。

“海水养殖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养殖时间越长,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一位王姓养殖户告诉记者。

“现在手捡苗的比例很大,今年约占到成参产量的约六成左右。近年来福建等地对手捡苗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有许多养殖户专门做供苗这块儿。”王明利告诉记者,相比成参要养殖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手捡苗的养殖时间大概是一年半多一点,风险相对较小。

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秘书长迟飞跃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大连海参产业并未完全摆脱2018年的高温受灾影响,产量还没有恢复。

迟飞跃表示,一是养殖户对当年受灾仍心有余悸,苗种投入较少。瓦房店是辽宁海参养殖规模最大的地区,公开数据为45万亩养殖海域,年产量1.2万吨,亩产不足30公斤。而河北以及辽宁锦州等苗种投入较大区域的海参亩产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说明瓦房店地区海参养殖苗种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海参养殖户资金缺乏,也导致养殖规模减小。由于2018年大规模受灾,部分养殖户资金严重短缺,很多海参圈目前仍处于闲置状态。此外,由于养殖户担心风险,近年来养殖商品苗快进快出的多,成品参养殖规模在变小。

“目前成品苗产量每年达到5000万斤,主要销往福建霞浦等地。”迟飞跃认为,海参产量少,尤其是市场需要的大规格产量大幅度减少,较大面积成品海参养殖海域被网箱苗和手捡苗占用也是重要原因。

涨价趋势从原料端向市场端传导

除了2018年受灾带来的持续影响,迟飞跃认为今年秋季海参产量大幅减少还有气候和产品规格等方面的原因。

迟飞跃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秋冬季池塘、围堰养殖海域水温从20℃降到10℃左右只用了1个月时间,海参普遍出礁晚,采捕时间短,尤其是5头/斤以内的大规格海参数量稀少。长海县等深海海参11月下旬才开始出礁采捕,其间由于风浪和水底浑浊等因素影响,实际采捕时间仅15天左右,而且跟往年相比1-4头/斤的成品规格比例不足50%。此外,由于往年有部分加工户收购6-10头/斤的小规格海参添加盐、糖、麦芽糊精等进行低价销售。今年3.15晚会曝光后,这些产品大量积压,很多加工户不敢继续加工小规格添加产品,也造成今年小规格难卖,大规格稀缺的行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大连的围堰活参最高价卖到了90元/斤,较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左右,北方各地的手捡苗价格较去年也普遍上涨10%以上。

大连利明海洋生物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海参深加工和海参产品开发,据公司董事长韩升明介绍,由于今年海参的产量不高,价格较去年每斤高20元左右,基本在85-90元/斤,而往年的价格基本在70-75元/斤左右,受此影响,给下游的供货也上涨了一些。

“今年秋捕一出来就70多元一斤,市场需求没减,产量没上来,价格就上来了,目前末端市场淡干成本较去年有10%-15%的涨幅。”韩升明告诉记者,下游供货价格虽然也涨了,但涨价幅度没有上游活参的涨幅高。因为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私人用参与往年差不多,但饭店用参量变小了,整体的消费能力减弱。

“受产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12月初,就有加工企业发出调价函。”大连一位海参经销业户告诉记者,大连本地人有从“数九”开始进补海参的习俗,从冬至那天开始,整个冬天要吃九九八十一只,这一进补习俗近年也随着人们对辽参认知度的提升,逐渐传播到外地和南方,目前正是海参的消费旺季,年终临近,老年人进补以及企业客户送礼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增加。

对于今年海参市场的的行情变化,迟飞跃认为除了产量,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疫情使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滋补品需求更加旺盛;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今年10月份发布了海参硫酸化多糖对新冠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为海参作为功能性滋补品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海参的市场消费;三是速发干海参、蒸食海参等新的产品加工形态促进了海参的销售;四是自媒体的发展,让销售海参更加方便。

产业健康发展还须进一步科学规范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无论是上游的养殖业户,中游的加工企业,还是下游的经销业户,对行业的规范发展都有很高的呼声。

迟飞跃认为目前海参产业存在着标准滞后、熟人经济、市场混乱、标准化程度低、良种覆盖率低、以价定质等多方面问题。

“现行海参标准很多,但是大多数标准只有专业人士掌握,一般消费者不了解。很多标准跟不上产业发展,标准的滞后以及监管手段的缺失,导致执行困难和执行不到位。”迟飞跃告诉记者,由于海参产地、养殖方式、加工工艺、加工形态的多样性,导致消费者难以全面系统掌握海参知识。加之市场销售环节对海参宣传的混乱状态,使消费者无所适从,只能托熟人、找关系、靠信任买海参。此外,海参行业标准化程度低,育苗、养殖、加工环节能做到标准化的企业凤毛麟角;良种覆盖率低,海参产业良种覆盖率不足20%,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海参产业的发展。

“小贩对市场的冲击很大,他们不需要质量,只看价格。”韩升明对市场的混乱也很有感触,他表示,粗加工的原生态海参目前并不太好做,市场上小贩多,南参北参混淆,劣质参低价竞争,利润很薄。其公司改变传统粗加工模式,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层次,开发了参米酒、海参精片、海参营养粉等多种产品,目前粗加工做的少一些,以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为主。

韩升明认为,人们现在对海参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大连的辽刺参,要树立好品牌。源头上,必须要绿色养殖,生产过程中要标准化加工,市场也要更加规范化。

王明利认为,从育苗养殖环节,养殖户要有风险意识和环境意识,不能一窝蜂涌上,如果养殖面积大了,海域承载能力水动力会明显不足,将造成风险。销售端,要把控品质放在第一位,整个行业都要增强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生长周期不同,海参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同,不能把苗当成参去卖,把南方的海参当成北方的海参去卖。目前正在筹建产品的追溯体系,预计今年的春节前后就能上线。

对于海参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迟飞跃认为良种覆盖率要更高,养殖方式要更加生态和智能化,加工环节将更加注重营养,全程可追溯的营销将成为主流。

“目前安源1号规模化养殖试验证明,优质苗种在海参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了到2025年将水产养殖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0%的目标。海参产业将在饵料投放、环境监控、水质改良、底质改造、采捕方式等方面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菌等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海参育苗养殖产业。”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和引领全国海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的9月29日,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在大连正式成立,确立了“让海参人过好,让消费者吃好”的宗旨,并以打造“中华好海参”全国性团体品牌为手段,拟用高标准的产品和全程追溯体系,带动海参产业的提升。目前“中华好海参”授权管理办法已经颁布,系列产品标准将于近期颁布实施。

“农产品的核心价值来自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无论是阳澄湖大闸蟹还是五常大米都与其地域优势有重要关联。未来海参品牌将以地域品牌为主,在各地政府和协会的努力和组织下,更多的地域品牌有标准、有管理、有背书、有追溯、有品质,将逐渐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迟飞跃认为,海参产业是一个近千亿元的朝阳产业,随着行业的规范和提升,随着消费者的不断信任和认可,海参产业必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标签: 海参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