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经济每月谈”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怎样理解宏观政策取向?3月14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第150期“经济每月谈”,邀请权威专家对两会精神进行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变四不变”: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同时明确能耗不列入年度考核,而其他指标没有大的变化。

对于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杨伟民表示,这一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既不冒进也不保守,既积极又稳妥。5.5%面对去年8.1%是低的,但面向两年平均的5.1%又是积极的,这也是一个需要十分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韩永文认为,考虑到国际形势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点暴发的态势,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今年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增长条件以及政策措施等来看,相信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会比较好地完成预期目标,可能最终结果还会比5.5%高一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认为,5.5%的增长目标首先体现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从纵向维度看,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十四五”没有5.5%的增速,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从横向维度看,我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差距在缩小,在全球格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握主动权,应该努力实现中高速的增长。此外,设定5.5%的预期目标,主要也是考虑到了今年的就业压力。没有5.5%左右的增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会很难。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是底线目标,从往年情况看,实际新增就业数量会比预期目标高。

“去年宏观调控充分考虑了跨周期的因素,为今年实现5.5%的增长目标预留了足够的政策空间。”王一鸣说。他同时表示,当前我们依然面临“三重压力”,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实现5.5%的预期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既需要加大政策力度,更需要各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来增强中国经济新的动能。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光是要有政策,还要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王一鸣表示,未来要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转型这三方面的发展。

谈及下一步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杨伟民认为,首先,对世界经济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仍是最大风险点,如何做到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同时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活动中断风险,是一大挑战。第二,国际形势演变对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等带来的变化,还需要观察,也将对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产生新的不确定性。第三是房地产。过去房地产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正向力量,长期依靠房地产、依靠金融机构、依靠地方政府拉动基建投资的模式一定要改,但是对长期问题不能短期内力度过大。第四是消费。消费既有短期疫情多点散发的因素,也有长期性因素。

今年赤字率下调了0.4个百分点,是否意味着财政政策减弱了?王一鸣表示,虽然今年赤字率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了2万亿元以上。从预算报告中可以看到,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8.4%,去年实际同比增长0.3%,从这个角度看,今年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大于去年。“政策力度是加大了,而不是减少了。”王一鸣说。

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王一鸣的评价是,财政政策体现出“支出增大、退减并举、专项(债)持平、财力下沉”的特点,货币政策则体现出“总量充足、结构优化、成本降低”的特点。

在就业政策方面,王一鸣认为,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稳住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的基本面。宏观政策要支持就业,最根本的是要支持中小企业。针对一些结构性的就业压力,宏观政策支持也要体现结构性,给一些特定的行业以特定的支持。

杨伟民认为,最近十年,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十年,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提高。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增速下降的同时大量吸纳就业,与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是有关系的。要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对于服务业来说,更需要的是企业预期的好转,要对行业政策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使企业对未来有明确预期,从而进一步扩大就业。(经济日报记者熊丽)

(责任编辑:何欣)

标签: 中国国际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