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播报:重磅!17部门联合发文!教育、住房、就业、社保等支持措施来了,这些行业迎利好

8月16日,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强化住房和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等七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


【资料图】

全国所有地市今年要印发实施

“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优化生育直接关系到广大家庭的幸福和人口整体素质提升。指导意见在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等四项措施。

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一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儿童保健室)标准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扩大分娩镇痛试点。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

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方面,指导意见提出,2022年全国所有地市印发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带动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公办托育机构收费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加强对普惠托育机构收费的监管。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加快制定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拓宽托育建设项目申报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建设补贴。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托育服务事业发展基金,向托育行业提供增信支持。

辅助生殖技术将逐步纳入医保

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国家统一规范并制定完善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支付政策,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险基金安全。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也作出了具体安排。

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公租房轮候与配租规则,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等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的因素,对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完善公租房调换政策,对因家庭人口增加、就业、子女就学等原因需要调换公租房的,根据房源情况及时调换。

指导意见提出,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

指导意见还强调了发挥税收、金融等支持作用。提出实施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用人单位激励机制;向提供母婴护理、托育服务以及相关职业培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指导意见强调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推动用人单位将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相关措施纳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条款;探索开展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

多行业有望受益

优化生育服务,有望推动辅助生殖行业发展。

东莞证券表示,医学上鉴定,高龄产妇的临界值为35岁。目前希望孕育三孩的女性很可能已进入高龄产妇梯队,卵子数量和质量下降,怀孕成功率相对较低。而辅助生殖技术可以通过医疗辅助手段使得不育夫妇妊娠,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两大类。辅助生殖行业在政策推动下有望加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使用到的促卵泡素等辅助生殖产品的需求量有望得到提升。

指导意见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利好婴幼儿托育行业壮大。

券商称,国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服务,包括推动建设高性价比的托育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等。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2020年,我国婴幼儿托育市场规模从600亿元上升至186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2.69%,婴幼儿托育需求提升较快。相对国外,我国婴幼儿入托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三孩政策推动年新生人口数量增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未来我国入托率大概率会继续提升,婴幼儿托育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券商研报显示,国家积极推进三孩政策实施,若新生儿数量增加,将直接使得婴幼儿奶粉、童装、玩具、母婴用品等产品的需求量上升,利好相关行业。同时,新生儿数量增加使得市场容量扩大,有助于缓解市场竞争压力,优化市场格局。企业机会增多,尤其是头部企业,有望凭借品牌效应、技术壁垒等优势促进业绩提升。

编辑:宋兆卿 亚文辉

标签: 联合发文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