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多城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众所周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又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历来是国际知名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

“十四五”新征程开启,作为“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重点工作之一,全国多地在筹划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上海、北京、重庆、成都、广州、武汉、青岛等地发布的详细规划看,其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具自身特色。此举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迅速响应工作升级

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迅速响应。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武汉、厦门、青岛、大连等城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

“多地纷纷提出建设与自身特色相适宜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生态上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围绕自身城市定位和特色,发挥城市本身优势,增强了对国内国际消费者的吸引力。这不仅体现在促进实物消费便利化方面,更体现在提高服务消费的便利性、提升消费增长的能级方面。

放眼未来,在各地促消费、扩内需的众多工作中,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例如,“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作用,全力打响上海“云购物”品牌,赋能“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北京市将贯彻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新消费为引领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重庆将采取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聚力推进传统商圈提质发展、持续打造智慧商圈四大举措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谓正当其时。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中国迫切需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新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消费升级及新动能培育。“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付一夫分析,从多地发布的支持举措看,从优化商品服务供给到以科技支撑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和升级消费体验均有涉及,正在全方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可期,将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点发力激活城市活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底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在付一夫看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界定为:在全球化大势下可有效满足本土及境外居民生活性消费,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消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创新引领能力,通过消费集聚人才,推动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核心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语以概之:消费成为城市发展的集聚向心力和核心驱动力。

付一夫认为,这意味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再仅仅是“美食购物城”,而是囊括了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市、消费城市等多个维度的内涵。因此,未来各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消费升级和全球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勇于探索,从多个方面持续综合发力。“如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与扩大开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聚集全球高端消费资源,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生态,完善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优质人才,增强创新能力等。”付一夫说。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关城市还需在智能化建设、绿色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功夫。”刘向东表示,具体到微观层面需要因地制宜提升消费的便利性,特别是在消费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促进各种消费业态发展,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模式,着力开发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消费场景和据点,切实提升消费档次和层次。

标签: 国际消费中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