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亮点 中国经济底气足有韧劲 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九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刘鹤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情况总体正常,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超过预期目标。

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进出口规模逐季提升,多重利好持续显现,主要国际组织预期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在8%左右较高的增速,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增长动能。展望2022年,国内经济还将面临不少机遇与挑战,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今天本报刊发一组报道,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新动能不断增强,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同时,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集中表现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疫情多地反复等方面。可以看到,三季度经济增速已经由一季度的18.3%和二季度的7.9%回落至4.9%,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后续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我们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下功夫,释放出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

对于中国经济表现,IMF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投出信任票,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能够保持在8%左右,不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高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市场活力充足。正如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所指出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绿色低碳转型将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经济发展亮点鲜明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凸显韧性,保持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稳步恢复态势。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可谓“一枝独秀”。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5%;进出口持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基本盘稳固。

在经济增长“稳”的基础上,还有多重亮点。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美国主动补库存以及疫情冲击东南亚制造国生产力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始终保持较高增速;二是工业企业克服成本压力,利润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三是制造业投资维持稳步上行趋势;四是就业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保持在4.90%的历史低位;五是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高增长。

当然,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扰动因素。三季度经济增速较一季度和二季度明显回落,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既有去年基数效应和疫情、洪灾等短期因素冲击,同时也反映出经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问题。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着疫情扰动、大宗商品上涨推动生产制造成本上升、能源供给缺口这三大问题。不过,目前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内经济在低通胀的情况下实现了高增长,实属不易,并且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少积极信号。

多位受访专家都强调,压力固然存在,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我们有能力、有基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国际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增长,并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基建投资将稳步提升

消费和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8%。同时,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网络购物、线上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

总的来看,我国消费市场韧性足,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相比之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表现疲弱。前10个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增长1%,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谈及原因,专家普遍认为,从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21年通过刺激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此外还受到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前期优质项目储备不足等因素影响。

“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基建投资不再高增长将成为常态。”胡麒牧表示,今年基建投资不及预期还存在特殊原因,比如恶劣天气、上游高成本对投资产生抑制、疫情影响项目进度等。

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政策端已经开始发力。近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在继续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统筹做好今明两年专项债管理政策衔接,更好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以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十四五”规划一些重大项目正逐步落地,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也在加快,有利于相关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基础设施投资会逐步提升。

“目前来看,基建投资在稳增长的政策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估计明年年初可能会稳步恢复。”胡麒牧表示。

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物价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伴随着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表现出上行态势,我国PPI也连月上涨,10月份涨幅扩大至13.5%,引发市场担忧。

付凌晖表示,PPI涨幅不断扩大,主要是三季度以来疫情和汛情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供给偏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阶段性现象。

并且,随着保供稳价、金融支持政策落地见效,生产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近日公布的11月份PMI数据中,价格指数大幅下降,表明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减轻。另外,CPI表现一直十分温和。前10个月,单月CPI涨幅多保持在1%以下,10月份上涨至1.5%,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谈及后期物价走势,胡麒牧认为,PPI上涨不具备可持续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回落。今年影响CPI涨幅的主要是猪肉和蔬菜价格。综合来看,整体涨幅并不高,下一阶段也不会快速上涨。

郑后成表示,国际油价是PPI当月同比涨幅的领先指标。据此判断,年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处于上行趋势,PPI同比增速还将处于高位。考虑到低基数影响,明年一季度PPI或将处于较高位置,二季度之后,随着基数大幅拉升以及国际油价上涨动能趋弱,PPI或大概率承压下行。

此外,央行在《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预计四季度CPI温和上涨,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与此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提价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PPI涨幅继续扩大,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展望未来,国际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但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有利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海外通胀上行的影响。总体来看,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提升,表现在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需求结构改善,升级类消费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等多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在这一要求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都要相应进行调整。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突破点,或者说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科技创新,二是绿色发展。”郑后成表示,从产业发展演进的规律看,目前已经进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也应该从组装、低端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向技术、专利等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另外,从国际经验看,“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可持续。近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下一步要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新旧动能转换,但这是否意味着新动能完全替代旧动能?答案是否定的。在加快培育新动能的同时,也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科技创新。

郑后成表示,当前我国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但在宏观经济中的绝对体量相对较小,从这个角度看,尚不能成为“主导产业”。同时,经济增速处于换挡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目前来看,传统动能还要发挥托底经济、保就业等重要作用。

胡麒牧表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和难点其实都在于培育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动力,这要求我们加大力度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比如提升煤电领域对于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扩大新能源产能等。

标签: 韧劲 中国经济 高质量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