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闫琪)12月11日,第六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2021)暨“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发挥劳动经济学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致辞中提到,劳动经济学会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而成立的,自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五年。一直以来,各位学者坚持深化劳动经济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坚持促进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基调,使劳动经济学会成为国内学术交流的一流平台,汇聚了国内顶尖科研机构、院校的优秀学者,为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谈到,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希望通过本次年会,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为主题,分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新要求,研究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共同探讨、交流相关理论,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同时他认为,在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学会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供更多理论支撑,使劳动经济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经世致用”的学科,在国际领域中展现出中国自信、表达出中国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维在致辞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一所年轻的大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发展本科教育,继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丰厚积淀,沐浴了新时代的思想光芒,驶向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他表示,在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开展“科教融合”之后,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来,在经济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学者,为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维指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我国的就业形势仍旧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各地就业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解决就业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久久为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的演讲题目为“更好发挥教育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赖德胜分析了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他提出,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而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教育等人力资本对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他提出,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受教育程度,增加其能力和技能使其有更强就业创业能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傅德印以“共同富裕的统计认识”为题发表主题报告。傅德印表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目标结果的追求,更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进行整体的把握:第一是“全民共富”,这意味着排在首位的是国家富强,这是人民富起来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不仅要在生活上富足,也要在精神上自信自强;第三是“共建共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应该是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做到“人人参加、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第四是“逐步共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章政的演讲题目为“经济学总公式再解析:一种度量国内大循环的新思考”。章政认为,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在于确立国内经济循环的主导地位,在外需不稳定性陡然上升的情况下,这一战略的落脚点在于完善内需体系,实现国内市场有效需求的闭合。他表示,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使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痛点凸显出来。他提出了一组新的度量指标和分解公式,进而分析了2018年的中国经济循环状况。

推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平衡发展

张车伟以“中国人口长期变动趋势与分布变化”为题作主旨演讲。他对我国未来的人口规模作出分析判断,指出未来我国的少儿人口数量和占比将会有所提高,但即便如此,未来总人口增长趋势也将会进一步减弱。他提出,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将在2027年左右出现,此后人口将持续下降。同时,他利用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受教育结构数据分析出劳动力供给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特征。并提出,未来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这是我国生育率快速下降的必然结果。虽然从数量上看,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会导致工资提高从而加大企业用工成本负担,但是从全社会看,工资提高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体现,站在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工资提高也有利于增加消费、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分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的主题报告题目为“灵活雇佣的发展趋势及规范管理”。冯喜良着眼于灵活用工中劳动关系性质的争论,从国内外、理论、政策、实践层面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劳动关系派”观点和“非劳动关系派”观点的异同。他指出,灵活用工中劳动关系争论的实质问题是劳动者保障由谁负责的问题。他表示,未来平台雇佣将逐渐被规范,而兼职问题将趋于突出,企业与政府、工会等不同主体可以协同作战,实现信息公开、共享,这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袁红英以“面向现代化的就业、收入与政策需求——2021山东省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为题作报告。她表示,努力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弥补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不足,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当务之急。她表示,近几年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中劳动力规模和比重的急剧减少,事实上就意味着我国的就业蓄水池从农业农村转移到了城镇,这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说明城镇失业风险的治理难度正在逐渐增加。面对现代化的收入与政策需求,她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在提高工资收入上下功夫。同时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养老保险制度。

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四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数字经济与劳动力市场体面劳动用工规制”“迎接人才新发展机遇,创新人才发展新生态”等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人员都深感收获颇丰。

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高文书回顾并总结了本次年会的筹备和开展情况,指出上午主题报告环节国内劳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六位专家学者围绕“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会议主题,从多个角度分享了研究成果和观点,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见解。下午各位学者在分论坛中交流的报告,在学术前沿问题、理论建设和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大拓展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达到了相互学习与借鉴的目的。

本次年会由劳动经济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协办,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支持。会议收到投稿论文147篇,39篇论文的作者作了报告。近四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年会。

标签: 中国 劳动力市场 抓住机遇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