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高质量有效投资将成2022年稳增长主线

本报记者刘慧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针对性扩大有效投资。会议提出,加快推进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抓紧发行专项债,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

高质量的有效投资将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主线。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的背景是什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通过投资为稳增长作出努力,目前项目、资金、执行均已就位,基建力保经济增长可期,可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两条主线,面向未来、面向全局来设计投资项目。

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力保经济增长可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2022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需要通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稳增长作出努力。扩大投资尤其是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抓手有两方面:资金和项目。目前来看,财政部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部分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资金问题。

对于如何稳投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对本报记者表示,稳投资关键在于稳定市场预期,而稳定市场预期关键是落实好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精神,以更大力度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来提升中国经济活力,加快新发展格局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常会就扩大有效投资进行部署,目前项目、资金、执行均已就位,基建力保经济增长可期。从项目看,政府已调集储备了充足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项目涵盖科技创新(科技前沿攻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制造业核心能力提升)、基础设施(交通强国、现代能源、水网骨干、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安全)、社会民生(教育提质扩容、全民健康保障、“一老一小”服务工程)等。

冯俏彬认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找到足够多的可投资项目。建议可以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这两条主线,面向未来、面向全局来设计投资项目,同时挖掘传统基建投资项目的空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要做好项目和资金的匹配,既要防止有项目没资金,更要防止有资金没项目的情况发生。目前来看,这是稳投资的核心和焦点问题。

专项债为稳增长、促投资提供资金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驾稳投资,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

诸建芳表示,截至1月15日,重大专项规划包括:数字经济、双循环、市场主体和民生、高技术制造和工业等。2021年第四季度1.2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大多还未落到具体项目,若2022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定为3.65万亿元,则这两年专项债实际可用资金分别约2.5万亿元、4.9万亿元,仅专项债规模的同比多增就可能抬高基建投资增速约8个百分点,能充分对冲地产投资增速下滑。

冯俏彬表示,可以预期2022年整个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不会低于2021年的水平,可为稳增长、促投资提供资金保障。财政部门要吸取2021年专项债发行过程中对时间节奏把握不尽完美的问题,2022年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考虑到投资有比较长的周期的情况,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提前做好科学安排,更好把握、更早做好计划,做好跨周期调节。

王志刚表示,提前下达专项债限额体现出积极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的特点,发挥好公共投资对增长的支撑作用,为了提高投资有效性,财政部门要做好专项债项目储备和债券管理工作,专项债券一经发行,应当严格按照发行信息公开文件约定的项目用途使用债券资金,各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尽可能做到项目预期收益和融资平衡,实现好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目标。

当前投资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冯俏彬表示,基建投资利益及项目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明显一些。前几年出现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当年的限额没有用完的情况,2021年也有这种情况,说明财政部门在释放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空间后,稳投资对于项目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了。这既包括项目的数量,也包括项目的质量。从数量上说,要有那么多的项目可以投;从质量上说,要符合专项债的使用要求,这对于相关方面还是有比较大压力的。

诸建芳表示,国常会此次要求对列入规划、条件具备的项目要简化相关手续,特别提出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和区域评估这两项创新举措,有利于将重大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的时长压缩50%至40个工作日以内,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绿色PPP以及金融机构参与盘活地方政府存量资产等投融资模式或将更大力度探索和推广。

标签: 将成 高质量 主线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