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开局良好:中国经济2021年交出满意答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同日,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专家们均表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

四大指标超预期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充满困难和挑战,就世界范围来讲,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疫情蔓延,病毒变异;就国内来讲,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加上疫情散发和自然灾害突发等挑战。但国民经济四大指标仍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就。

第一,经济增长率名列前茅。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他指出,去年两会中确定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6%,而中国实现了8.1%的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增长。

第二,就业超过预期。2021年初预计的目标是新增就业1100万人,实际全年实现了1269万人,超过了预期目标。2021年初设定将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实际全年失业率5.1%,可以说就业超过预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

第三,物价低位、平稳。当前世界处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其中美国通胀率达到40年来最高点。去年年初中国设定目标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3%,而全年仅达到0.9%。

第四,国际收支成绩远超预料。去年全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6.05万亿美元,排世界第一,达到6万亿美元的高台是历史最高点。此外,外贸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市场主体活跃,产业链、供应链健全,以及在外贸方面的诸多政策为进出口贸易保持这样好的成绩作出了贡献。

RCEP将对中国贸易稳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外贸数据是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且整体远超预期。

他表示,在外贸数据创新高的同时,结构也呈现明显优化的趋势。如中国加强了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一般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此外,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整体的比重已提升至近50%等。

从五方面着手防范化解美联储货币紧缩引发的溢出风险

中银证券(601696)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中国要从五方面着手,积极防范化解美联储货币紧缩引发的溢出风险。

第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强则货币强。第二,用好经济政策,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实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目标,圆满完成“六稳”“六保”任务。第三,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助于吸收内外部冲击,增强货币自主性。第四,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第五,要引导市场主体强化防风险意识。

管涛称,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国内市场主体、个体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相关主体应强化风险中性的意识,加强跨境投融资、经贸往来风险敞口的管理。

管涛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金融韧性较强,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所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的总体影响有限。

中国房地产“软着陆”有两个关键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可以通过局部风险有序释放来实现,这也会带来房地产、金融和宏观经济更良性的循环。

倪鹏飞指出,房地产市场存量风险确实是存在的,值得警惕。但是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在一系列措施影响下,房价收入比下降、房企负债率下降、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占比下降,总体风险是降低的。2021年局部风险有所暴露,主要是个别头部民企风险加大。

倪鹏飞指出,房地产风险要辩证地看待。风险释放在一定层面上是好事,如果可以有控制地、主动地释放局部风险,这是降低整体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让房地产实现“软着陆”。

国际粮价飙升或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顶表示,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飙升或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风险。

李春顶建议,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工作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落实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抑制耕地“非粮化”,同时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产量。还要构建扶持政策体系,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压实地方粮食生产责任,扩大粮食产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 张丽敏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所刊登文章,除原创频道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联系电话:81785256;邮箱:cetcopyright@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81785256 联系邮箱: cetcopyright@163.com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81785188(总机) (010)81785188-5100(编辑部) (010)81785186(广告部) (010)81785178(发行部) 传真:(010)81785121 电邮:info@cet.com.cn站点地图Copyright 2011 www.c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05京ICP备07019363号-1京公网安备110114001037号

标签: 答卷 中国经济 开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