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天天观热点:【聚焦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稳妥推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相关资料图)

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方面,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近期公开的一项统计数据发现,如果将我国上市银行普惠贷款余额占比与绿色信贷占比制成点阵图,两项指标存在比较明显的负向关系;同时,该项调研显示,以服务小微和低收入人群为主的中小银行,其机构和业务的绿色化水平普遍来说还是相对较低的。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除了支持大项目建设和大中型企业转型外,我国目前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实践较多地是将更多的绿色生产经营行为、消费行为以及绿色生产主体纳入绿色金融服务框架之中,而真正从绿色金融发展中产生的新增普惠贷款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金融机构要想形成一份绿色普惠贷款发放标准,是很难的。从记者采访过的绿色金融业务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机构情况看,绿色普惠贷款客户要兼具符合小微、“三农”群体信用贷款门槛以及贷款投向绿色发展、转型的要求,与此同时,相关操作流程和细节对于银行和客户经理而言要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这份标准不但要根据银行实际业务情况在普惠与绿色金融业务之间把握好分寸,还要罗列出具有共性的具体指标,以帮助工作人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筛选出绿色贷款客户。这样的发放标准再加上部分地区普惠金融深化发展程度不高,很容易形成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倾向于识别存量而非发掘增量的情况。

在推动绿色理念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必须关注到其对本就相对脆弱且金融韧性较低小微群体的影响。以农业产业化肥施用情况为例,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去年发布的《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中显示,我国的农业碳排放量占比不到7%,小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一直是全球化肥增量的重要贡献者,平均每公顷农田年均施用氮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化肥在生产、施用、降解等各环节给土壤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来消解,其使用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转变;而在缺乏优质环保替代品存在的前提下,一旦改变这一传统习惯,可能产生的粮食减产、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制造业受影响等结果会对小微群体带来更大冲击。这也就是为何,目前对于那些暂时无法实现绿色转型的小微群体而言,普惠金融服务要设置适当的容忍度,在不造成环境、安全重大风险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包括信贷、担保、保险等在内的服务保障和相关信息留存;并且尊重市场主体的发展节奏,在其形成绿色转型的意愿和能力后,主动对接帮助其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标签: 协同发展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