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以猛药起沉疴 化解金融风险

内蒙古准格尔旗

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闫智晶

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才能形成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闫智晶

2022年12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支农支小、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在长期承担支农支小、支持实体经济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责任。只有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才能形成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风险管理方面的短板、问题和困难,亟须加以重视和解决。一是战略风险,二是股东结构缺陷,三是信用风险,四是决策风险,五是资本补充困难。针对以上风险管理问题,农信社应采取相应策略,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抓住高管层这个“牛鼻子”,配强领导班子成员。一是配备班子成员时考虑人格因素,形成一个相对制衡的决策团队,既不能一味地配备冒进型、开创型领导,又不让过于保守、守旧型领导主导。二是考虑班子成员的身份背景、成长经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搭配。三是审慎细致地考察选择“一把手”,适当增加情怀、责任心、规矩意识、领导力等方面的软性因素考察,形成比较系统化的考察标准和选聘机制。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适当以“阵痛”代替“长痛”的方式激发机构主体的合规意识。近年来,外部监督对农信机构的行业监管逐步趋严、趋紧,作用明显,但仅仅依靠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在“三会一层”管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风险防控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其他外部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效果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包括地方政府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重要或主要客户的不定期反馈,甚至一些社会相关人员的负面影响,短期阶段性特殊事件可以实现“触及灵魂”的作用,往往这些看似“阵痛”的事件,可以破除机构对常态化监管的麻痹心理。

强化大额贷款审批与管理。目前,“直销+授权+借力”模式是相对适合农信机构信贷管理的模式。成立直销团队,集中最优质信贷管理人力资源,对大额贷款进行营销、发放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农信机构大额贷款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加强对大客户的专属服务和联动营销。同时借助自治区联社对大额贷款的非现场专业审核,可合力提升农信机构大额贷款管理水平,而分支机构则集中精力做小额分散、涉农普惠的小微业务,形成“法人机构直销团队做优质大额+自治区联社专业审核+分支机构集中普惠小微”的多层次信贷管理模式,能有效管理贷款集中度风险。

强化负债成本管理。随着社会公众对利率市场化认识的提升,以及贷款利率的不断下行,成本和利润逐渐成为农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挑战,适当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跟随式”定价是当前农信机构平衡市场和成本的可选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储蓄客群的价格比较心理,又可以适当降低农信机构的负债成本,逐渐引导客户接受和适应银行存款利率下行的趋势,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

强化党的建设。发挥党委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坚守定位、防控风险、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从《章程》“三会一层”议事规则、授权体系、业务发展、机构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农信社党委及党建工作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政治作用,保障机构在符合政策要求、行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的轨道上运行。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