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视 > 正文

【天天速看料】中央投资如何用在“刀刃上”

中央投资“输血”长三角一体化,该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有利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及科创平台项目建设。

中央预算投资加速“输血”


(相关资料图)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潜力巨大。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同比2018年增长了27.7%。

从产业看,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58.3%,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约为1/3。

事实上,为了补短板、稳投资,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比如,去年7月,下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预算内投资12亿元,支持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及省际毗邻区域、省际合作园区建设项目24个。

“长三角一体化是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发挥三省一市的比较优势,如上海的科技优势、管理优势、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验等,以及苏浙皖的劳动力优势、广阔的市场纵深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等。”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对《》记者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周边省市通过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分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链,发挥合作优势。

“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经济、科技、基建、生态方面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为京津冀、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助力我国打造世界级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群。”雒佑说。

“与地方政府投资相比,中央预算内投资有着更强的引领作用和跨地区项目支持作用。”雒佑表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协助下,地方项目可以更好地调用资源、建立协商机制,进而克服融资、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投资方式上,一方面可通过政务、交通一体化,便利人口资源流动,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优先发展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如苏锡常、杭绍/甬绍/杭嘉等,最后实现三省一市整体一体化。

打造科技创新试验田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协同作用?

利用金融手段、整合金融机构的资源共同参与项目的推进或是一种模式,即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引导资金,借由产业基金等形式,吸收地方金融机构权益型投资资金,以更灵活的手段参与跨地区、多利益方项目的建设。

以硬科技为投资主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资源聚集效应日益明显。据统计,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9家。

今年6月,融汇了9个城市资金、总规模达100亿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启动运营。作为全国首个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努力打造未来松江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更高层面看,为协同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相继挂牌: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挂牌了张江、合肥国家实验室,还就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达成协议。同时,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正纳入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序列。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长三角区域内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将越来越成为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将国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区域创新需求有机结合,致力于为科技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建设成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此背景下,产业投资机构也在长三角加强互动。例如,浙江容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近期宣布,旗下容腾二号基金完成工商注册和首轮关账协议签署,首关募资规模达13亿元,基金总规模计划不超过20亿元。

“围绕数字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投资,实际上就是投资我们的未来世界。”容亿投资合伙人王磊对《》记者表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值得深度挖掘。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需要聚焦未来能在产业落地的主流技术,寻找增量数字化空间。”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