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讯:赋能制造转型升级 两业融合激发内生动力——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负责人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两业融合试点,确定40个区域和80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鼓励开展融合实践。试点以来,两业融合发展形势如何?有哪些突出进展和创新探索?下一步推进两业融合还有哪些政策考虑?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负责人。
示范引领融合发展起势见效
【资料图】
《经济参考报》:两批试点整体成效如何?对推进两业融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产业司负责人:
试点发挥了“制造+服务”叠加优势,形成了“融合+创新”组合效应,促进两业相融相长,持续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铸就中国制造竞争优势。如陕鼓集团强化大型风机装备技术攻关力度,改善制约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卡脖子”局面。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提升列控系统研发创新水平,实现高铁列车系统装备软件应用、安全平台、底层硬件100%全自主化。北方股份(600262)加强无人化矿用车研究应用,全面布局智慧矿山,目前,无人驾驶矿用车成功在国内5个矿山投入应用。
二是技术赋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如安徽合肥经开区设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贵州贵阳经开区实施“上云用云”工程,江苏常州天宁经开区构建覆盖细分工业领域的“一横多纵”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徐工集团“徐工工业云”,浪潮集团“iGO采购共享云”,波司登“服装智能制造GiMS系统”等,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是服务嵌入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以研发、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能级提升。如天津市西青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山东烟台经开区打造大实验室平台体系,加快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引建。北京大兴生物生物医药基地发挥12个国家级院所、100余个服务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生命健康领域成果转化高地。
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一方面,各地生动绘就融合发展“路线图”。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地方高度认识两业融合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地将两业融合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体系。江苏、浙江等16省市制定出台了推动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山东、福建等地围绕加快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出台专项配套政策。
另一方面,国家、省市协同培育新局面初步形成。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提升两业融合影响力和辐射度。目前,河北、湖北、安徽等14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已开展省级层面试点工作,确定了710个省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重点行业领域取得突出进展
《经济参考报》:实践中,哪些业态模式和路径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有哪些创新性的积极探索?
产业司负责人:
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发展取得突出进展。
其中,在原材料工业方面,加强早期研发介入,加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如包钢集团、赣锋锂业(002460)围绕稀土、锂材料等领域打造“一站式”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循环回收产业生态链。
在消费品工业方面,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模式。如海尔集团、佛山维尚、石家庄君乐宝分别通过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全屋定制创意设计服务、发展“旅游+”休闲牧场等模式,实现品牌化升级。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探索总集成总承包、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模式。如广西柳工(000528)、河南宇通重工(600817)、中国中车(601766)株洲所实施“全面解决方案”战略规划,践行“环卫制造+智慧服务”理念,打造“产品销售+售后维保”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从提供“产品”走向“产品+服务”。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推动传统出行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升级。如青岛特锐德(300001)、北汽福田搭建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融合型充电服务生态云平台,完善会员服务、金融科技、二手车业务等多功能后市场服务体系。
此外,多元主体积极融合创新。链主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贯通延伸。如安徽丰原集团整合资源搭建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绿色制造、交易体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研发、生产、供需等环节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提升。平台型组织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促进要素精准连接。如重庆高新区成立重庆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整合服务商、人才、金融等资源,提供投融资、咨询、成果转化等普惠化、低成本、多样性的服务。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协同集成能力。如福建宁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宁德时代(300750)为龙头,集聚了一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完善
《经济参考报》: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改革完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请问有哪些经验?
产业司负责人:
在土地供给方面,鼓励创新用地供给,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如自然资源部推进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供应,推动土地使用年期与企业活跃期相适应。浙江杭州高新区推行土地“化零为整”,打造集研发制造基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陕西西安高新区大力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实施“标准地”土地供应。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推进试点先导区建设,加快土地空间整理,加速优质资源聚集。
项目支撑方面,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质项目培育。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加快共享制造类示范平台、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培育。湖北省建立两业融合项目库,申报储备项目206个。天津经开区对两业融合重点项目实现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已纳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等重点项目130余个。
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机制,提升金融支撑水平。如银保监会支持交通银行在经营绩效考核中增设制造业发展指标,建设银行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建行e贷”业务,开发银行开展补链强链“百链千企”专项行动。人民银行拓宽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升债券融资比重。青岛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中长期